笔者认为,章太炎是以无善无恶的先天善性为人性本体,此观点与张、王略有不同。
子张重视礼的仪容,甚至对舜、禹以来的各种仪容也是亦步亦趋,这样践行礼,难免和社会现实脱节,显得过分、古怪,因而孔子批评他过,朱子说他好为苟难。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 《子张》篇还记载子夏之言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这样的看法恐怕距离《礼记》本来的含义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对这种批评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大儒,他对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继承、有批判,这是一个思想家思想发展中的必然现象,而且荀子一生的儒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戴礼记·主言》篇记载了孔子和曾子的一段对话,孔子提到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其中的三至是: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此外,在《礼记》的《少仪》《玉藻》等篇中也保留了一些古代礼容的内容。另外,《修文》篇中提到的三不,即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也与三无有相通之处。
有学者认为《三德》篇具有浓厚的黄老道家思想的特征,应是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9]294-312。这种探讨的进一步发展有两种可能的路径。……孔老应之,则世间之法多,而详于外王。
《论语》是儒家类子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类子书,《周易》则是六经之一。孔子与庄子之间有颜回,因颜子无著述传世,故其所处为闰位,不列席四圣之右。(23) 诸胜义谛,非老子不能言,非仲尼不能受,非颜回无与告也,所谓传正法眼臧者欤?(24) 仲尼所以告颜回者,亦曰克己复礼而已,正本老子义耳。(27) 凡文王、孔子所明一也、老以诏孔,孔以诏颜、老子授仲尼、仲尼告颜回、庄生传颜氏之儒、传正法眼臧等语,呈现了一个文、孔、老、庄等四圣的传道脉络,这与韩愈《原道》篇建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的圣人传道谱系近似。
(39)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著,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第81页。有所得反无德,无所得反有德,是即唯识义也。
(58)尽己和推己的目的在尽心知性,在扩充恻隐之心,忠恕则是如何尽与推的方法,属成德工夫。……体忠恕者,独有庄周《齐物》之篇,恢恑谲怪,道通为一意思一致。章太炎又引《庄子》的《田子方》、《人间世》、《大宗师》等篇,论述孔子和颜回的心斋、坐忘。所以,这种名目不可执定。
就像忠恕原是孔子的一贯之道,章太炎却说是老子之流传,体忠恕者唯有庄子,从而建立老孔庄道通为一的学脉那样,对于克己也是如此。仁则无分别心,舍离主观、客观相,无我相、人相之隔碍,缘一切法之真如,达平等之般若智慧。按:无死地者,达生空也。……体忠恕者,独有庄周《齐物》之篇,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经书系统的不断重建表明,经学家虽然相信儒经具有超越的常道性质,但在解经、注经的过程中,经学诠释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精神及当下意识常常相交融,呈现为新的思想形态,或是偏离了经书原旨,而致使人们疑经疑传,令经书遭遇信仰危机。但这不等于说章太炎要把民族文化的经典都转化为史书,更不意味着他会像胡适等民国学者那样,把民族历史与文化归结为失去现代生命力的国故学。
圣道是一以贯之的,其中心思想即为孔子的忠恕说。(62)章太炎:《与吴承仕书》,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既然态色和淫志是由我慢、我爱所生的烦恼障,那么,去我慢、我爱的克己工夫就有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意思。结生流注本是递嬗,是之谓化。(74)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著,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第83页。无必,即恒审思量不见。张春香认为章氏人性观前后没有变化,王中江则有不同意见,参见王中江:《章太炎的近代祛魅与价值理性——从自然、人性到人的道德自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后者受二千年来经学与儒学信仰之文化心理的熏染,也不会赞成章氏改子为经而将经书与子书融通为一体的经典系统。
(58)朱熹:《论语集注》卷二《里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2页。换言之,这些成德工夫的践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本身,一点也不抽象,更没有分毫的神秘主义。
坤即意根,执阿赖耶识为人,故曰得主。如此说来,乾和坤似乎都有生动的意思。
魏晋以后,传记的地位上升,到了唐人编《隋书·经籍志》,就把经书与传记等同起来,其经部类目不再单独列出经书文本,而是直接用传记取代了经书。同样,作为身观、亲证的方法,忠恕与绝四的义旨相近,目的在于证得人我空、法我空,破人我执、法我执,亲证无我道体。
用六称利永贞,所谓心即常住。……兹盖老聃之所流传,儒道所以不相舛误,夫何晻昩矣哉?(21) 章太炎自我反思说,早年以为《论语》的义理幽晦不明,不如《孟子》、《荀子》。不过,这又何妨呢!中国思想史上从来不缺乏异端学者(相对正统而言),而且他们的异端思想往往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能够开拓创新,作出贡献(57)。(39) 《老子》:……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⑨唯有六经是常道之书,其余则是人们尊经而并及经之支裔⑩而已。章太炎则不然,他用儒释道来融通四玄,以回应现代中国的孔教、西学和新儒学等思潮,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独辟蹊径。
所谓维新式,指经典系统的重建并未全盘地否定旧经典系统的价值,新是对旧的改良,且有所继承。(41)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著,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第24页。
在他看来,程朱的证验方法不足道,阳明的良知虽进一层,亦仅知自证分,尚有泥滞,知不住涅槃而未知不住生死。笔者认为,章太炎是以无善无恶的先天善性为人性本体,此观点与张、王略有不同。
在四玄经典系统里,老子、孔子和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庄子》书中记录的老孔言论,真实不虚。其实,《孟子》分明是子书,非但不是经典,也并不是传记。这与孔子晓示颜回的克己复礼,意思一致。……颜渊又过之:愿无伐善,无施劳,此行施度也。
……尽忠恕者,是唯庄生能之,所云齐物即忠恕两举者也。乾嘉时期,戴震、章学诚等批判宋学道统而未建立经典系统,没有文献基础的新道体,如何传承而发扬之,这是一大问题。
(83)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著,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第33页。孔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
仅看前者,或以为观只限于身体向度,然亲证是章太炎多次说过的内证于心。(33)关于四书的升格与四书学的形成,参见束景南、王晓华:《四书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汉学向宋学转型的经典诠释历程》,《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评论留言